close

聽孩子說話‧說孩子懂的話 ~轉貼BBH乖乖的新手媽咪

 P1010273.jpg

 以前的教育方式是:孩子只要用耳朵聽就好,不用嘴巴多說話,然而,不讓孩子願意說出心底話,父母又如何能了解他心中的想法?甚至又怎能讓孩子願意把父母的話聽進去呢?從前,經常聽到老一輩的父母親對孩子說:「囝仔人,有耳無嘴」,意思是說,孩子只要用耳朵去聽就好了,不必用嘴巴多說話。但有趣的是,孩子不多說話,父母又如何能了解他心中真正的想法呢?

親子應建立雙向溝通管道
有品質的親子溝通,已經不再是昔日「父母說,孩子聽」的單向溝通模式所能涵蓋,但究竟什麼才是親子溝通的真正精神?人本教育基金會親職教育講師程桂英表示,親子溝通不是單向的指令、說教、指責的說話方式,因為那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化,孩子更不願意表達他心中的想法。真正的親子溝通是,父母應先從認同孩子的感受為出發點,用心聆聽孩子說話,引導他把心中的感覺表達出來,讓他有充分說的權利與時間,再鼓勵他、讚美他,從經驗中學習,這樣一來,才能建立親子間的雙向溝通管道。

程桂英舉了一個實例:3歲的小真每次回阿媽家時,當阿公阿媽想要親切的抱抱小真時,小真總是不肯讓他們抱,這令媽媽很尷尬,阿公阿媽也覺得很沮喪。
有一次回家後,媽媽想要試著了解小真的真正想法,於是,她問小真:「妳是不是看到阿公阿媽會害怕啊?」小真搖頭;媽媽接著再問:「你是不是不喜歡阿公阿媽啊?」小真又搖頭;媽媽又試著以不同的問答方式去深入小真的內心,引導她表達出想法。最後,才發現原來小真是覺得阿公阿媽「很臭」,所以不願意讓他們抱。
後來,媽媽才知道,以天生氣質而言,小真是屬於嗅覺比較靈敏的孩子,或許是她不喜歡阿公阿媽身上的味道,所以才不願意讓兩位老人家抱。

程桂英表示,若是一開始,小真的媽媽就責備小真的行為,那麼,可能就無法得知小真的真正想法。所以,對於語彙較少的幼兒,他們或許心中存在著一種想法,只是礙於描述力、理解力都還很薄弱,而無法充分表達,這時,父母就要一層一層的深入幼兒的心裡,引導他們說出來,並鼓勵、讚美他們,這也才是真正的親子溝通。

P1010182.jpg 

增進親子溝通的5個技巧
增進親子溝通的技巧一點都不難,最重要的是父母要願意多花點時間、心思去做。以下提供一些增進親子溝通的技巧:
1. 認同孩子的感受、用心聽孩子說話。
2. 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,也就是抱持「同理心」。
3. 多鼓勵孩子,讓他從經驗中學習,得到成就感。
4. 表達關懷與愛,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、關心他。
5. 多讚美孩子的正向行為,以後就會多看到他表現出這種行為,而不好的行為就會漸漸消失。


用心學習聽聆聽孩子說話

傾聽孩子說話,看似簡單,但是,應該怎麼做,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愛他的,他是受尊重的,進而讓他以後願意自己說出來呢?這可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,而是需要用心學習的。
以下的方法,提供父母參考:
1.放下手邊的工作,專心聽孩子說話:有時候父母下了班,回到家又要忙家事、忙看電視、看報紙,忙東忙西,總是無法全心全意聽孩子說話,但是,當孩子在對你說話時,最好停下手邊所有的工作,全神貫注的專心聽他講,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,自然就比較願意說。
2.暫時拋開自己的偏見,試著以孩子的角度看事情:當孩子在敘述一件事情時,父母要先拋開自己的偏見,不要以成人的想法來看待孩子,例如:當孩子不願意吃飯,就認為他吃了太多零食;不願睡覺就一定是想看電視……父母不要先判定孩子的「罪」,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,多為他想想,才能聽得到孩子的內心話。
3.每天找機會和孩子聊天:平常再怎麼忙,每天也要挪出一點時間,陪孩子聊聊天,可以利用睡前的幾分鐘,和孩子聊聊今天的所見所聞,甚至幫孩子洗澡時,也是親子對話很好的時機。總之,經常跟他說話,久而久之,孩子就喜歡找你聊天。

訓練孩子說話‧取代哭鬧不休
當孩子哭鬧時,要如何讓他停止哭泣,這可能是許多父母的困擾。程桂英表示,當發生孩子哭鬧不休的情形時,父母要做的還是聆聽,以同理心來聽聽孩子說話,找出他哭鬧的原因。這個方法不只對會用語言表達的孩子有用,連對會表達情緒的嬰兒都管用。
她說,有位媽媽家中有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,一天夜裡,孩子大哭大鬧,媽媽又是餵母奶,又是換尿布,自己覺得可以滿足孩子的,都已經做了,但是baby還是一直哭,最後,她試著改變語氣,抱著baby,很沉靜、穩重的說:「baby呀!媽媽已經很累了,我已經幫你換了尿布,又餵你喝了ㄋㄟㄋㄟ,媽媽實在想不出來你為什麼還要哭?」媽媽才說著說著,baby竟然就睡著了。從這個案例中可見,小嬰兒並不是聽懂媽媽在說什麼了,而是媽媽的語調穩定了他原本焦躁的情緒,他感受到的是:媽媽願意跟他溝通的那一份真誠的心意。
對於年紀大一點,已經會用語言來表達的孩子,當他哭鬧時,仍然要試著以沉穩、不生氣、真心的語氣來詢問孩子:「你為什麼要哭呀?」若是孩子不說話,繼續哭鬧,可以用問答的方式去猜:「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呀?」、「還是想睡覺了呀?」總之,要教導孩子試著把一個抽象的情緒表達出來,也就是學會把哭轉換成語言,這樣就容易讓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。

真正聽到孩子的心底話

不同年齡的孩子,有不同的說話方式,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發展,才能真正聽懂孩子的話,以滿足他們的需要。程桂英指出,嬰兒期的孩子不會以說話表達自身需求,但他們會用肢體、聲音告訴父母自己的需求,所以父母更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,才不致會錯意。
她說曾有位媽媽告訴她,她從孩子7個月大時就開始打他,因為孩子每次喝完牛奶就把奶瓶亂丟,而且不好好玩玩具,總是丟得到處都是,媽媽認為小時候沒養成好習慣,以後就會更難管教。
這個案例說出了一般父母傳統的管教方式,但程桂英告訴媽媽,看待孩子的行為除了對錯之外,還要看原因,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。這個時期的孩子正是發展空間概念的時候,在他的小小腦海中,沒有「亂丟」這個名詞,他只是在探索床上、床下這兩個空間,發現「上」、「下」兩個不同的空間很有趣,才會把奶瓶、玩具扔下去,所以他其實正在進行探索空間的活動,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做的不是打罵、責備,而是應該提供孩子充分的環境讓他進行丟球、沙包等活動,讓他可以盡情的伸展他的肢體,以滿足他探索的欲望。
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,語彙已經累積到一定的量,這時就能引導他說出感覺,程桂英說,剛開始可以用問答的方式去詢問,例如:「你為什麼會害怕呀?」如果孩子說不出來,再以選擇題的方式問孩子:「你是不喜歡,還是沒有看過才會害怕呀?」若還是不行,就直接以是非題的方式詢問:「你是不喜歡嗎?」總之,有層次的引導孩子說出原因,他們也才能從經驗中學習。

說孩子聽得懂的話
程桂英指出,想要孩子「聽話」,父母首先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說,也就是要了解孩子的發展,並運用適當的語言表達。再者,要進入孩子的內在世界,貼近孩子的心,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關心他並為他著想的。
以家中常見的「看電視戰爭」為例,父母最感困擾的是,明明和孩子有事先約定只能看半個小時,但時間到了,孩子還是不肯關掉電視。父母面對這個情況時,要先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,不要動怒,告訴自己,孩子還小,不會控制自己,他的理智不易做到「關掉電視不看」這件事,然後,再站在孩子的立場,接受、了解他的感受,並好好的告訴他:「我知道你很想看,可是你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讓你看嗎?」接著,才委婉的說道理給他聽,最後記得,若孩子自己願意關掉電視,不要忘了當下給他肯定與讚美。

親子溝通無礙‧關係更密切
父母的說話方式和態度,是決定親子關係好壞很重要的關鍵。現代的父母需要學習用更精緻一點、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,透過溝通,把愛傳給孩子,讓他感受到父母是愛他的,進而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。
一旦親子間建立起了良好的親子溝通橋樑,會更容易傳達愛與親情,這時也才能實現圓滿的家庭生活,共同感受到生命的幸福。

家長對於「如何和孩子說話」都有相當大的困擾。不是我們一直說,就叫做跟孩子談話,困難是,家長不會聽,你能聽懂小孩在講什麼,才能跟小孩對話。所以第一步很重要,就是要有能力聽,有能力去感受和理解,語言和行為背後的動機、需求和原因。一旦可以超越表面的行為和語言(譬如說亂丟沙子,或是罵妹妹),去體會他丟沙子是否有需求,罵妹妹是因為覺得有不公平的地方,願意越過行為背後,我們才能聽到真正的原因。

P1010155.jpg 

P1010184.jpg P1010274.jpg  P1240640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yia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